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   www.criep.org.cn

对话人才与城市现代文明,促进交流互鉴与开放合作 ——2023“西湖对话”在杭州举行

2023-11-28浏览:624次
“西湖先锋”官方公众号

11月13日,2023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的重点品牌活动——“西湖对话”,在之江文化中心成功举办。今年的“西湖对话”由杭州市委人才办、杭州市科技局、西湖区委区政府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共同主办。

杭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嫔珺为活动致辞。她表示,“西湖对话”是全球学者与杭州共谋发展、共谋创新的重要平台,希望能对话全球,既展现杭州韵味,更呈现国际风范;希望能对话跨界,聚焦深度,更延展广度;希望能对话人才,既抓住当下,更展望未来,在当下的专家学者和未来的新星之间碰撞出更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的火花,并运用到杭州未来的发展中。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会长、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张建国在致辞中表示,“西湖对话”是通过人才的交流、学术的交汇、思想的交融,来联通中国和世界、促进文明互鉴和开放合作,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和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的努力实践。希望杭州继续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和国际人才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科技和人才交流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视频致辞。他表示“西湖对话”将激发变革性讨论,为可持续发展、文化保护和国际合作铺平道路。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能有助于建设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像杭州这样的城市名城兼具丰富的自然美景和多样的文化价值,可作为有意义的案例研究。

在“西湖对话”活动上,人社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汤富强分享了关于杭州外籍人才吸引力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了外籍人才对杭州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的评价,梳理了对杭州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建议和期望,为杭州吸引集聚外籍人才提供研究支撑和政策参考。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美国康奈尔大学前校长、上海纽约大学创校常务副校长杰弗里·雷蒙,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智能组学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西蒙·霍沃思,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资深撰稿人郝明凯,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首席专业总师马克·吉拉尔迪,剑桥科技园生命科学官大卫·查普林,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等13名中外科技、教育、文化、产业、投资领域的专家以“传承、新兴、未来——后亚运杭州城市文明对话”为主题,激荡思想、凝聚共识。

赴杭州参加2023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年会暨世界格局变化与国际人才交流对策座谈会的相关代表出席了“西湖对话”活动。

传承:城市文脉赓续

聚焦城市文脉在后亚运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罗杰威谈起自己第一次看到西湖的“难以忘怀”,那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一切中华古典美的意境都融在了其中”。他之所以被杭州这座城市深深吸引,就在于它古典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独特韵味。

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是人们感受文化、触摸文化的有形载体。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认为,文化遗产不仅要传承好,更要尽可能惠及社会的不同群体,真正参与到现代文化的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徐院长展示了良渚博物院专门为视障儿童做的盲文版童书《良良的古城世界》,他认为,让更广泛的群体,尤其弱势群体拥有触摸文脉的机会,这才是文明之光更重要的意义。

文化的传承,终归离不开“人”的作用。这一点,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深有体会。

“自1995年以来,我们培养了5万名艺术工作者,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留在了杭州,在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改变着城市的环境、生活和老百姓日常的品味。”杭州从不缺少美,中国美术学院则培养了更多“发现美的眼睛”,这样才能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把杭州的美发掘好、传承好。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资深撰稿人郝明凯认为,“杭州的历史、古诗、名人独具魅力,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得到展现,美丽杭州让人印象深刻。现在的挑战是杭州下一步将如何发展,做好国际化传播,从而在亚运之后继续保持‘全球关注’。”

新兴:产业文明脉动

以人才和创新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德国图宾根大学荣誉参议员和教授、德国制药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罗尔夫·冈特·维尔纳在过去的30年里一直致力于生物制药研究,在欧洲、美国、中国都工作过。他认为,在这个领域,杭州有很好的产业条件,也非常期待杭州有更多的RNA和核酸类药物问世。

西湖大学讲席教授曾安平以气候变化话题为切口,他所研究的合成生物学,就是将生物分子或生物体改造成化学品、材料等,被誉为可以通往未来“造物时代”。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数据,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价值将达千亿美元。中国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从何处来?曾安平的答案是,基础研究。“从实验室的原始创新的起点,再到概念验证、工程化、产业化全过程,这中间的每道环节都至关重要。”

提到基础研究,就离不开高校和实验室。剑桥科技园生命科学官大卫·查普林带来了剑桥科技园的故事,“剑桥和杭州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高校云集,同样都鼓励科技创新,都把具有创业家精神的人才源源不断地留在这个城市里。在剑桥,企业周边有相关服务业,也有和生命医学相关的实验室,已生成创业创新的成熟生态,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有机结合,这或许是过去剑桥科技园发展得好的原因之一。”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首席专业总师马克·吉拉尔迪表示,在未来城市人口非常密集的情况下研发汽车,要更多考虑机动性的问题,要转向地下交通或者开发空中交通,会有更多电动汽车发展前景。做产业还必须要将眼光放在车以外的地方,需要更多地去考虑终端用户需要什么。

“杭州作为创新高地,不管是政府的敏锐度,还是五大产业圈的规划,以及高层次人才的不断涌入,充沛的民间资金等等,都让杭州变得越来越有竞争力。”普华集团董事长曹国雄对此充满信心。

“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人才,杭州可以与海外大学多设置交换交流的项目,实现一种新的人才合作交流的模式,将杭州的故事、中国的故事讲给普通人听,让他们感同身受,引起共鸣。因为中国是一个很伟大的国家,我们也需要将这个信息传达给全世界。”欧洲科学院院士亨利·阿达姆松提出诚挚建议。

未来:中国对话世界

青年一代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优势

“我们的年轻人,必须准备好要如何成为机器的伙伴,让人类成为主导者、机器依旧是配合者。”美国康奈尔大学前校长、上海纽约大学创校常务副校长、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杰弗里·雷蒙谈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培养年轻人具备创新性、创造性和多文化的敏感性,同时具有批判精神。曾在耶鲁教书多年、看过世界各地年轻人的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副校长许田说,他眼里的中国青年,就是“好学、努力的一群人”,他认为未来的教育要鼓励青年们终身学习、培养创新能力。而在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智能组学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西蒙·霍沃思看来:“我们希望引来什么样的人才,最重要的是看什么样的人才愿意留下来,从这个角度看,杭州已经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了,更有着巨大的潜力。”

海归青年杨帆、张瑞华,外国创业青年瑞丽,国风博主陈喜悦,西湖大学外籍研究员科瑞欧和本科生杨英豪就教育创新、人才生态、文化交流、青年发展等方面向台上的嘉宾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延伸阅读

“西湖对话”(West Lake Dialogue)是一个中外高层次人才围绕杭州发展的对话交流品牌活动,旨在“荟人才、建名城,在杭州、联世界”,已连续举办三年。今年的重点是“打造城市现代文明的人文交流载体”,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共同举办,邀请国际顶尖专家、在华高端外国专家和国内专家和青年人才代表,从城市历史文脉赓续、城市现代产业文明、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对话,加强对外传播。

研究会公众号二维码
研究会公众号
政府网站找错